先生的经历的梳理:幼年生活悠闲自在,在二十岁的时候,双亲患伤寒逝世,一切托付给叔叔。叔叔想要安排自己和堂妹的婚姻,但按照自己的意志拒绝了。然后叔叔就将双亲的遗产据为己有。自己发觉被骗,将剩余得到的家产变卖为现钱,离开了故乡。在一位军人遗孀家中租下房子,并对夫人的女儿一见钟情。出于好心将 K 介绍到了自己的房东家。
K 的经历的梳理:从小和先生交好,后来做了医生的养子,得到去东京学习的学费。K 对自己要求很高(“精进”),但是他不打算遵循养父的意愿学医,而是学习宗教和哲学,不只是佛教,他也学习基督教和伊斯兰教(从这里可以推测他是一个向往自由渴望知识的理想主义者,而非没有自己想法的、盲目地接受支配)。K 在第三年夏天不想回家,并写信向养父母坦白。养父母大怒,断了他的学费,还要追讨已经付出的费用,K 只好勤工俭学,与本家关系也闹翻了。他自律严格,对于奢华衣食不能坦然接受。好胜心强,争论时必拼命维护自己的观点。但是他后来依旧被温暖的人心所感化,爱上了小姐。
说实话我对 K 有更强烈的共情(顺便吐槽一下,《青之文学》的改编实在是恶意满满……)。另外来说,三个年轻人的本质性格总让我感觉是一样的,都是属于比较内敛、敏感的,只是他们经历了不同的人生,本性遭到不同程度的掩盖,所以体现出不同的形态,(具体来说,先生的童年成长没有遭遇太多的不顺(他自己说了是悠闲的),而 K 则是从小就在别人的期待中长大,所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进取、刻苦努力学习的表象,这样的表象一部分是为了迎合家人的期待的,但是也将他的真实的内心和世界隔绝开来,这也导致他“没有朋友”,他是本书中最为孤独的存在,他是最为渴望亲密关系的,而小姐的成长与 K 也是类似的(尤其是那样一个女性被严重压迫的年代),所以有着同样的情感诉求,我推测这是他们能够互相吸引的本质原因。而先生自以为和 K 是亲密朋友(原文说法“既刻板又亲密”),实际上对于 K 而言并非如此,因为总有一些心灵深处的话题无法提起,这还是因为有所隔阂,但是对于 K 而言,先生也是唯一走得近的朋友了)。再者,跳出小说来看,这三个人的性格都是作者——夏目先生的性格的不同程度反映,因此我能感觉出明显的共性。(说句题外话,我注意到很多作品对人物性格的刻画,就是将作者性格的多个面投射到不同的角色上)
至于小姐到底喜欢谁,我认为刚开始她对先生是有好感的(原文:“然而似乎小姐一切都先照顾我,而把k放在后面似的”),但是夫人的意愿是把她嫁给先生,她有可能对此产生了逆反心理。后来她和 K 为什么会走近?我觉得首要原因是在 K 和先生的性格没有太大差异的基础上,K 的颜值更高(没错就是这么真实。原文:“似乎k的相貌也讨女人喜欢,性格也不象我那样小里小器。这些正是异性所中意的”),另外,他们有共同的心理诉求。然后显然的话,小姐是更为主动的一方,在生活细节方面,也越来越偏袒 K 这边(原文:“k的房间没有人,可火盆里却温暖地燃着新添的火种……我的火盆里只有一堆冰冷的白灰,连火种都灭了。”)。而 K 以往的十几年都在压抑自己的本心,这导致他自我孤立式的孤独,此时对于一个既漂亮又能理解自己的人,自然就产生了依恋之情。
K 为什么能向先生“吐露出他对小姐难舍难离的爱情”呢?难道他真的没有察觉先生同样喜欢小姐吗?我觉得未必,他应是隐约知道的(下文:“我觉得那痛苦的表情一定象一张很大的广告,用清晰的文字贴在我的脸上了。k无论如何是不会看不到的”,“吃饭中间,两个人几乎没有说话。”)。之所以吐露,我猜是已经在小姐那边取得了确认(但不是直接的确认),另外他和小姐是交心的,而先生和小姐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交情,所以不必再担心后果。不过,K 是一个自我道德要求极高的人,他打算如何处理这样的爱情呢?他“说自己是个懦夫”,大概是因为,他在这里无依无靠,定然是给不了小姐想要的生活,带她私奔更是不切实际的。
这个时候他向先生寻求帮助,是因为比起爱情,他面临的是更大的抉择,但是这是一条死路,以至于让他这样果断的人,也变得优柔寡断了。从这里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死亡。(当然,可能是我误解 K 了)。
不过,先生的回击实在是伤人啊,所以说是 K 的死亡的正催化剂也不为过。
之后先生直接和夫人挑明了想要嫁给小姐,夫人大抵是早有此打算了。(“她虽然没显出我想象的那样惊讶的表情”)K 得知后并立刻没有展现出痛苦(原文:“最平静的震惊”)。之后 K 自杀。遗书上的字也是写于隔阂之上,除了最后那句:
K 的死前是怎样的处境呢?第一,无法拯救所爱的人,因为自己的境遇就足够糟糕了;第二,最爱的人背叛了自己;第三,最亲的朋友也背叛了自己。他最后和先生的谈话,实际上临死前是寻求最后的帮助,但是不但没得到帮助,反而敏锐地察觉到了隔阂和欺骗,所以他说“这件事不要再提了,”。“决心——不下决心是不行了。”他此时其实下定决心要寻死了(然而先生误以为是下定决心要和他争夺小姐)。
那么小姐对 K 的死的反应如何呢?可以看看当时的反应,只有短短两句提及:“她哭了”,“小姐没有理睬我”,以及几十年后回忆时的态度:
只能说,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,而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挽回,他的人生无论如何都无法拥有纯真的爱情了。无法挽回,是因为,K 已经永远存在于他的心中,每当他和妻子相处的时候,都在不断谴责他的内心。而他活着的意义,就是为了拥有纯粹的爱情,两方面的独占的亲密关系,而这不再可能实现了。即使他接受了 K 的死,这样的谴责也无法停止,因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处于更加底层的位置。
不过呢,这样的理想主义,其实也是一种利己主义。先生和 K 都是。按阿德勒学派的观点,他们的痛苦,不是因为他们所经历的事情造成的,而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要承受这样的痛苦,而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为了坚持自己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准,忽视了自己的感受,忽视了最爱的人的感受,我认为是不必的。人何必对自己那么狠心呢。